台灣蓮霧是在17世紀時由荷蘭人自爪哇引入,早期的利用僅當作庭園樹零星栽培,至日據時代全台栽培面積不超過160公頃。後來因品種改良及栽培技術改進,面積稍有增加。直至政府鼓勵稻田轉作,至1987年全台栽培面積已增加至10,502公頃,蓮霧的栽培面積達到最高峰。
蓮霧的果實以鮮食為主,約有99﹪的果實供應國內市場消費為主。蓮霧外銷一直是產業努力的方向,但受限於品質及供貨問題等,加上必須與其他外銷果品併櫃低溫貯運,其過程易發生寒害,外銷的數量尚無法大幅提昇。為了提升產業的競爭力,普遍提昇品質、增加品種的多樣性、及加強採後處理是產業努力的方向。
目前蓮霧的主要栽培品種為〝粉紅種〞,以及從粉紅種變異選出數個大果品系,近年來從東南亞引入的部分品種,如“Thub Thim Chan”面積也逐漸在增加。僅就其特性簡介如下:
也叫〝南洋種〞,果皮呈粉紅色,是目前主要栽培品種。在自然環境下,臺灣南部地區的開花期約在2~3月份開始。果實水份含量高,風味清甜。果實在涼爽的氣溫下發育,其果肉組織結實,種子退化,但在夏季高溫期發育時,果腔內常含1~2粒種子,高溫期裂果率高。
目前由粉紅種變異的品系中,至少有5~6個被選出來作經濟生產,其共同的特色是平均單果重在200~250公克,果皮的縱向稜紋明顯,裂果率在高溫期發生嚴重。這些品系之根系較不耐淹水,因此在沿海地區黏質土壤或地勢低漥的果園,植株常有生長不良現象。
三、Thub Thim Chan
中文字義是“紅寶石“的意思。該品種的特色是果皮鮮紅,果肉多汁,裂果率較粉紅種略低,果實的長寬比為1.6~1.8,外形類似長鐘形。果實的風味略遜於粉紅種。採收時需注意成熟度,避免未成熟採收影響品質。另此品種對低溫敏感,可適合高屏地區夏季生產,結果量不宜過量,宜分期著果著果生。